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诸将或不悦,曰:“上何待承畴之重也!”上进诸将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诸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道【就好像走路】,吾等皆瞽【盲人】。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198}
试想,如果降者不是洪承畴,是魏忠贤、温体仁那样的丑类,皇太极有何可乐之处?皇太极之乐,恰由于洪承畴是个忠臣、能臣,是崇祯及明朝的希望所在。如今,连洪承畴这样的人物,都肯投降大清,明朝还剩下什么?
皇太极击中了要害。
踵继而降的另一个人是祖大寿,具有同样意味。这员袁崇焕的部将,于崇祯二年十一月,在首长率领下急追后金大军,赶来解京师之围,结果却眼看崇祯自毁长城,将忠心耿耿的袁帅逮捕,于是愤而出走,奔回关外。那时他的心一定凉透了,不打算再为明廷卖命。但在袁帅所信赖的孙承宗的亲自劝说下,大寿终能强忍悲愤,回心转意,矢志继承袁帅遗愿,极其艰难地替他死守锦州直至崇祯十五年三月。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54)
洪承畴、祖大寿,无非未死耳。死,并不是对国家、朝廷尽忠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最好的方式。有的死国者,除了死,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切实有益的事———甚至刚好相反;也有人,在最后关头不曾选择死,但他们却一直忍辱负重,脚踏实地为国分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这两种人,都可谓为国尽忠者。但理性地看,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后一种人,他们数量越多,国家越有可能转危为安。至于前者,品质堪敬,但国家并不能从他们的慨然赴死之中受益,哪怕这样的人几十万、几百万,该亡国照旧亡国,一点也不会耽搁。
两个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充当朝廷脊梁十几年的人,无须用一死来证明他们是否对得起国家。他们已经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就何为忠义、何为恪尽职守,书写了充实、模范的答卷。
皇太极看到的就是这一点。当洪承畴、祖大寿这种一直在切实地为国尽忠的人,也感觉心灰意冷、无忠可尽,明朝就真正大势已去了。
继崇祯十年李岩的“叛投”象征着知识精英抛弃明王朝之后,洪承畴在崇祯十五年的“叛投”则象征着政治精英也抛弃了明王朝。
明王朝之死,当然是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李岩和洪承畴这两个“叛投者”的作用,有如夜空中划过的两颗流星,瞬间照亮了一切。刹那间,朱由检应该看清,末日已经不远!
末日情景
前面说到,共同觊觎紫禁城龙床的两大势力之间,似有某种默契。以当时明朝之虚弱,李闯和满清,不论谁,击溃之皆易如反掌。满清势力距北京更近,实力也较李闯更强;闯军轻入,攻占北京,而清人不先得,诚可怪也。俗史夸大吴三桂的作用(所谓“历史罪人”),乃至将香艳故事———刘宗敏横刀夺爱霸占陈圆圆———敷衍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虽然煽情,却实属笑谈。吴三桂降不降清,献不献山海关,对清人入主中原,其实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清人攻到长城以内,本非必由山海关不可,崇祯年间,清兵(改国号之前为后金)早已由各关口突破长城不知多少次;没有吴三桂,不走山海关,清人照样入得中原,丝毫不成问题。闯军之能捷足先登,恐怕出于两点:一是此前一年(1643)八月,皇太极方崩,清国举哀,暂缓夺取中原计划;二是对于明廷不亡于清而亡于李闯,清国君臣极可能早有暗谋,乐观其成,然后以此为借口,“兴仁义之师”,“剿贼灭寇”,以“正义之师”姿态入关,尽量增加自己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这在多尔衮致吴三桂的求援信的答书中,可以找到直接证据。书称:
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于明,欲其熟筹通好。今则不复出此,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闻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伯【吴三桂当时封爵“平西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来归,必封以故土……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若率王【率先奉清为王业】,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199}
这一历史关头的实际过程是,清军在得到闯军已于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的情报后,即由顺治皇帝于四月初八日在盛京(沈阳)任命多尔衮为大将军,南下夺取中原。次日,清军迅速兵发沈阳。中途遇吴三桂信使求援,遂折往山海关方向运动,并与吴三桂部队汇合后于此处击败闯军。这清楚显示,清兵入关的决策与动作,先于吴三桂请援和献降,是一个单独行动,且明显是利用北京被闯军攻占、崇祯殉国为机会和借口。
多尔衮的信还透露出一点,从一开始,清人就希望以中国道统继承者的姿态,接管权力。这种认识与心态,同四百年前的蒙古人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何以蒙元始终不改其“入侵者”形象,而满清却能完全融入中国正统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所在。此乃题外话,不表。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55)
1644年,崇祯坐龙床的第十七个年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以旧历天干地支排列算法,岁在甲申,所以又叫甲申年,后遂以此扬名史册。
甲申年的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在公历是1644年的2月8日。如果是现在,这天举国上下已经放假,欢度春节,不用上班。当时不同,作为新年第一天,皇帝和百官仍须早朝。崇祯又是一个特别勤奋的皇帝,当此人心惶惶之际,他很想借新年第一天振作精神,有个好的开端,所以起得比平时都早,天未明,就去皇极殿(太和殿)视朝,接受百官朝贺。
升殿后,却发现底下空空如也,只有一个“大金吾”(近卫军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其时,钟鸣已久,照理说,百官闻钟已该到齐。崇祯问其故,金吾支吾道也许众人不曾听见钟声。崇祯命再鸣钟,不停地鸣下去,且吩咐将东西宫门大开,让钟声传得更远。久之,百官仍无至者。
照例,百官本该按部就班,各自归位,等皇帝出来接受朝拜;现在倒成了皇帝一个光杆司令先在那里等候群臣。崇祯的面子尚在其次,这实在太不成体统。为避免这局面,他临时决定把本来放在朝拜之后的谒祖提前举行,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不过,谒太庙必须有仪仗车马,急切却备不齐,还是放弃,传谕仍旧先上朝,二次升座。
那天所以钟声大作,而百官不闻,据说是天气极为恶劣,“大风霾,震屋扬沙,咫尺不见”{200}。任何有在北京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当此时,满耳但闻风吼。
又候了一会儿,百官终于匆匆赶到,现场十分混乱。当时的文武官员,分居北京西城、东城,而上朝站班却相反,文立于东,武立于西。这天,因为情势窘急,许多官员赶到后,顾不得绕行,按最短路线归位。结果,文臣直接穿过武班,武将也从文班钻出;行经中央空地时,因为是皇帝视线的正前方,每个人都佝偻着身子,甚至爬在地上匍匐而过,模样滑稽可笑……
大明王朝最后一年,就这样开始了。后人评论说:“绝非佳兆。不出百日,上手撞钟,百官无一至者,兆已见此矣。”{201}
谈到迷信,还有更奇特的。某晚,崇祯得梦,梦中神人在他手掌上写了一个“有”字,他困惑不解,讲给百官听,请他们解释。百官当然拣好听的说,“众皆称贺”,说这个“有”字代表“贼平之兆”。马屁声中,却忽然有人大放悲声,众视之,是内臣王承恩。崇祯惊问何意,王承恩先请皇帝赦其不死之罪,而后开言:“这个‘有’字,上半是‘大’少一撇,下半是‘明’缺一日,分明大不成大,明不成明,神人暗示,我大明江山将失过半。”{202}———这是真有其事,或系后来人所编捏,无考。但那王承恩三月十九日陪着崇祯一道吊死煤山,却是真的。
也是在这一天,甲申年元旦,李自成在西安启用国号“大顺”和年号“永昌”。倘若四个月后,他并非昙花一现地从北京消失,是日就将作为永昌元年载入史册,而“崇祯十七年”则不再被人提及。
三天后,大顺军兵分两路,径奔北京而来。一路之上,摧枯拉朽,明军望风而降,除少数几座城池(例如代州)略有攻防,大顺军基本是以行军速度向京师推进。据载,三月一日到大同,八日便至宣府;十五日早上通过居庸关,午间就已抵达昌平,比一般的徒步旅行者速度还要快!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书名?阅女无限??呵呵,广大银民,请看清楚哦。吴县,这个二十岁的青涩小子,进城上学,居然一不留神,取悦于众多美女,在众女的帮助下,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且看主角如何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吴县的悦女事业中去。蹩脚的猪脚,由一个初哥,逐渐成为花丛高手。...
少年附身韦小宝,和康熙做兄弟,唬弄皇帝有一手绝色美女尽收,色遍天下无敌手!睿智独立,诱惑惊艳的蓝色妖姬苏荃花中带刺刺中有花的火红玫瑰方怡温柔清新纯洁可人的水仙花沐剑屏空谷幽香,善解人意的解语花双儿倾国倾城,美丽绝伦的花中之王牡丹阿珂诱惑惊艳美艳毒辣的罂粟花建宁空灵纯洁娇艳精怪的山涧兰花曾柔...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